- 当前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
【立德树人】杨柏云:惠若兰心育良才
发布时间:2021-11-29
今年5月,南昌大学迎来了百岁华诞,在学校办学100周年众多的活动中,有一处清幽高雅的植物园,正在举办一场“品兰花精神,庆百年华诞”的兰花展,展会负责人杨柏云说出了他心目中的兰花精神——恃才不傲,得志不骄。
身为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杨柏云已经为兰花倾注了二十九年的教研时光,“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谈起杨老师,便绕不开“兰”。
时递清香入讲堂
“需要背吗?不需要。”上百人的教室里,一位幽默风趣的长者正带领着同学们窥探植物学的神奇天地,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他就能从头讲到尾。“一个好的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于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被他信手拈来。讲到裸子植物时,杨柏云举着从楼下折来的一段松枝走下讲台,让同学们触摸枝条,观察大小孢子叶和长短枝的区别,把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化。在他课堂上没有照本宣科,有的只是精简的板书、有趣的故事、系统的总结,每一样都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
学生们跟随杨老师得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成长的力量。学生小刘临近毕业时因家人遭遇网络诈骗损失了几十万元,不仅生活费没了着落,学习状态也大受影响,不得不延期毕业。杨柏云得知此事后一方面联系学院领导积极帮扶,另一方面自掏腰包给小刘提供了每月一千元的生活补助。经过学院领导和杨柏云的共同努力,小刘在2019年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国庆节还专程回母校向老师表示感谢。
寒山子《梅花草堂集》中形容兰花的香气似有若无,飘渺萦回,即使一盆在室也能芳香四溢。兰花自古就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赞美,而在杨老师的生活里,它早已化为十多公斤的拍摄设备、三百多G的教学图片资料、一万两千多公里的调研车程……
杨柏云非常重视课堂之外的思政育人,在井冈山带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他还会组织学生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这个项目他已坚持了十几年。杨柏云始终坚持业务能力的培养与红色传统教育的结合,通过发挥井冈山这座红色资源宝库的作用,打造参与式、立体式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拓展到生活中来,再次播下信仰的种子,点燃理想的火花。
不求闻达只烟霞
经过三十年的艰难探索,杨老师终于在井冈山密林中发现了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这一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濒临灭绝,此前仅在湘、皖两省的深山密林中有发现,如今在江西发现,意味着在赣兰科植物种群基因库的突破性丰富。杨柏云兴奋不已的将标本带回实验室,立刻开展人工繁殖的实验。在他看来,保护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兰花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让兰花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然而,万粒兰花种,萌芽仅二三,广种薄收是兰科植物繁殖的典型特征。历经上千次的重复实验,杨柏云和他的团队终于建立起了大黄花虾脊兰的高效繁殖体系,并且还找到了一种与之高度匹配的共生真菌,这意味着大黄花虾脊兰培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要恢复野生种群的数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特殊的传粉昆虫种群和共生真菌生态系统的重建,这些都是今后要面对的难题。
兰科植物的保育,涉及资源调查、繁殖和野外回归等多个方面,要完整洞悉一个物种的特征,需要对各个环节的实验过程了然于胸。杨柏云的科研实验,平均周期都是三年以上,他总是对学生强调,“做实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而支撑他耐住寂寞、坐住板凳的秘诀,就是“把兴趣喜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杨柏云爱好户外运动和摄影,每次外出野外调研,他都会带上他的“长枪短炮”,留下那些珍稀植株最美、最有特色的照片,也正因为对兰花的了解,才能把兰花的美在照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兰花对内淡泊自守,对外坚忍不拔的品性在杨柏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他而言,保护江西省的兰花生物资源并使之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价值是毕生所求,去野外调研、拍摄他认为最为美丽的兰花是一生所爱。这位深爱兰花的“君子”凭借着所爱所求,甘于在兰科植物研究奉献了近三十年光阴,而未来也不会停歇。
写得芝兰满幅春
1998年春夏之交,连日连夜的暴雨使长江流域水量迅速增加,在九江决堤而出。夹杂泥沙的洪流,冲刷过农民耕种的土地,卷走生长了一个季节的庄稼。在早稻绝收之际,又错过晚稻种植的时间,如何开展灾后自救,一直都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鉴于当时自己与省农业厅合作的秋季马铃薯脱毒种群繁育获得了初步成功,正好适用当下的情况,杨柏云便大胆的提出了种植秋季马铃薯的设想。可是秋季马铃薯的栽培毕竟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农业厅主要领导特意找到杨柏云当面询问:“杨教授,你有没有把握?”面前是久不退去的洪水,背后是受灾的上万农民,在外界如此沉重的压力下,杨柏云用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的技术回答所有人的疑问——我有把握!
要想推广秋种马铃薯的栽培,思想工作和技术培训一定要落实到位。凡是洪水波及到的县,杨柏云带领团队一一走访。当地农民不信任,杨柏云便陪着农民一起到田地里探查,科学的分析当下情况;举办栽培培训班,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交通困难,没有火车,夜里赶往下一个县的大巴车是杨柏云唯一的床铺,1999年春天杨柏云获得了江西省“最受农民欢迎奖”。
除了田野和高校,中小学的课堂也是杨柏云挥洒汗水的一方天地。仅最近2年里,杨柏云就组织省植物学的理事们在全省开展了七十多场科普报告,听讲的中小学生多达两万人。宣讲时,杨柏云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我还记得当时一场关于‘作物引种驯化与人类生活’的讲座,有些高中的学生兴奋的不得了,觉得生命与科学竟然这样神奇,都想报考生物专业。这让我感觉特别开心。”杨柏云笑着回忆道。
每次的讲座不仅是杨老师分享自然之美的舞台,也是孩子们向生物界前辈学习的良机。他们将自己关于生物学的设想提出,杨柏云便会根据当今学界的知识解答,并对孩子们给予鼓励。讲座里还时常遇到向他请教诸如根瘤菌培育等深奥问题的孩子,这让杨柏云不禁感慨“未来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很让人放心。”
兰香多为清浅幽远,正如杨柏云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兰性不与群芳争艳,正如杨柏云淡泊自守不为世俗所扰,潜心研究二十九载;兰身观赏与药用兼得,正如杨柏云既为中小学生树立榜样又为灾民传授实用技术,服务社会惠泽他人。杨柏云便是一株兰,在植物学领域展现着自己的卓越风采。(作者:李乐怡、罗婧、吴承曦、马宁、万楚阳、钟晨、徐瑞安、栾泽葆)
来源:南昌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