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党风廉政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

【师说师行】陈信凌: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发布时间:2022-11-02

 陈信凌.jpg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江西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这样一位学者,他是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潜精研思,著作等身;他带领学科进入全国第一阵营,实现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覆盖;他传道授业解惑,致力于培养好学多思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研究生导师——陈信凌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陈信凌教授以其独特的远见卓识,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他埋头苦干,带领一批批研究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是陈信凌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曾有一段时间,研究界对于最早的人民广播平台是起源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还是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下属的红色中华新闻台存有争议。当时,国内广播电视历史的研究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赵玉明先生对这个议题非常关注,他希望作为当地学者代表的陈信凌教授能就此发言,并邀约一同去瑞金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考察。

这次深度的调研活动使陈信凌教授现场感受到了苏区新闻传播事业的特殊价值,可惜的是,这些特殊价值没有被全面发掘出来。他觉得作为本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个方面应该责无旁贷,有所作为。正是在这样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陈老师开始把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此一研究领域之中。他带领研究团队,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西苏区新闻事业史研究”,对中央苏区报刊、歌谣、标语、戏剧、漫画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在成果中提出中央苏区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新闻宣传实践框架,这个工作框架在延安时期得到沿袭与赓续,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深化与拓展。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界广泛关注和同行们的积极评价。正是得益于苏区红色文化传播成果的陆续推出,学院学科建设的能见度与显示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课大于天,行胜于言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老师也投入了许多的精力,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受到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习惯于将学习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记诵。据学生介绍,在给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中,陈老师就曾明确提出:“把我讲课的内容全部记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要打开思维,学会进行学术性的追问与省思。在课堂上不要甘于做被动的旁听者、观赏者,而要做积极的参与者与主导者。”采访中,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研究生教学体会。他认为引导学生进入学术情境,非常重要。这里说的学术情境是指适宜于个人进行学术联想与学术思考的心理空间。学生应该自己营造这样的空间,并且尽可能沉浸其中。因为这种情境是个人认知的提升、思考的顿悟所必需的。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非常注重给学生以高质量的点拨。他认为,对于文科的不少专业来说,现在的人才培养最有影响力的环节,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适时适当的点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点拨的意思就是通常说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处于略有感觉但又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教师给予精确的引导与提醒。点拨的问题可以是学术上的议题,更可以是实践中的困惑。因为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勤于学,还要敏于行。事实证明,“课大于天,行胜于言”,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陈信凌老师身体力行的准则。在学习之余,他也会引导与鼓励学生参加专业锻炼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不应该只在学校与书斋中学习,要关注社会与业界,具有融入社会的能力与进入业界的技能。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

不设限是陈老师指导研究生确定论文选题的基本态度。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与方向,与其一开始就局限学生的选题范围,不如先让他们去寻找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断地在尝试与摸索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仍旧找不到适宜的研究方向时,陈老师会组织学生参加交流会,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启发和指导学生作出适宜的选择。陈信凌老师认为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需要多方面的训练,难以一蹴而就。选题开放,不给学生设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在开放性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兴趣不断探索自己的学术方向。不管方向如何,每次在学生确定选题之前,陈老师都会认真地向学生询问与选题相关的专业问题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选题的可行性,并且梳理研究的逻辑与脉络。只有这样,才能为撰写出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奠定坚实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闻学一年级研究生周怀宇表示很幸运能成为陈信凌老师的学生,“老师是一个做事严谨却不失幽默的人,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浪漫,又有文人墨客的风趣;他谈吐不俗,交流中的只言片语总能提升我的认知。”授业传道铸心,这是老师对学生们最大的帮助。在他的学生看来,陈老师是参天大树,而他们是树下的小草。为师者,由“导学”而“导心”,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科研征途上的领航者,更是成长成才的思想领路人。陈老师曾鼓励学生道:怀揣梦想并且能跨进门槛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大多是有素养、有持守、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事业发展没有止境,绝不能辜负了大好年华。

桃李不言读泽润,下自成蹊伴盛芃。为有德之师,言传身教;为有才之师,博通经籍;为有学之师,教导有方;为有智之师,循循善诱。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陈信凌老师以师之本、师之魂,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与帮助,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新传学子,或攀登学术高峰,或占据业界要冲。“绛帐通慧师才授,习学鸿鹄万里翀。海阔天空八斗跃,尔是东西南北龙”。得遇良师,人生之幸。


来源:南昌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