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党风廉政网
  • 当前位置:
  • 首页» 廉政文化  >>

勤廉江西史鉴|廉能兼备威武不屈的监察官——袁继咸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9-08

袁继咸(1593-1646年),字季通,号袁山、临侯,江西宜春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江西总督等职。袁继咸不仅以“能廉”著称于世,其民族气节亦为后人所敬仰,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袁继咸出生在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横塘袁氏家族,族人诗书传家,重视教育,700多年间出了14名进士。袁继咸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于天启五年(1625年)考取进士。

袁继咸画像.jpg

袁继咸画像

入仕为官后,袁继咸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崇祯七年(1634年),袁继咸升任山西提学佥事。当时宦官当道,总理户部工部的内臣张彝宪上奏崇祯,要求凡是觐见皇帝的官员先要在宦官内臣的“朝觐官赍册”登记。由此,大小官员觐见皇帝前均须先跪拜宦官,士大夫们在宦官面前毫无尊严。袁继咸上疏厉声反对:“今诸臣未觐天子之光,先拜内臣之座,士大夫尚得有廉耻乎?”他因此招来宦官的攻击,但仍然不为所惧。

在明代,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权力极大,地方官员丝毫不敢得罪。袁继咸莅任山西时,时任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以权谋私,希望袁继咸在某事上给予特别的照顾。但袁继咸对张孙振的请托不予回应,张孙振怀恨在心,上疏对其大加污蔑。皇帝信以为真,大为震怒,下令逮捕袁继咸。由于袁继咸平素清正廉直,深孚众望,山西众多生员随他入京,上疏朝廷,散发揭帖,为之辨诬。最终,袁继咸得以平反昭雪。

明清之际,袁继咸坚守大义,以身殉国。崇祯十五年(1642年),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等处军务,处于抗击清军的最前线。兵败被俘后,清廷对他礼遇甚优,引诱他出面招降江西各地抗清义师,并允诺仍授以总督之职。但袁继咸不为所动,断然拒绝。清廷设宴招待,他不饮不言;清豫亲王多铎召见,他不揖不拜,正色道:“为国重臣,深受厚恩,不事二姓。”清军将其押解入京,他在军中自铭曰:“大官好作,大节难移。成仁取义,前训是依。文山、袁山,仰止庶几。”决心以文天祥为榜样,舍身取义,为国尽忠。

押解至北京后,清廷不断以高官厚禄,劝诱袁继咸投降。袁继咸安之若素,幅巾衲衣,兀坐读书,并仿文天祥《正气歌》作《正性吟》。清廷喝令其剃发易服,袁继咸说道:“衣冠服饰乃祖先所赐,不可更改。倘若舍弃生平信仰,虽生何为?”清廷见劝降不得,于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将其押赴菜市口行刑。袁继咸面无惧色,英勇就义。

袁继咸一生清正廉洁,勇于任事;一心为公,直言不畏;坚守大义,凛然不屈。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袁继咸为“忠毅”。


来源:廉洁江西